KPI与BSC的联系与区别
1、BSC侧重宏观层面,而KPI侧重微观层面。BSC是一种战略工具,是从战略层面来解构企业的经营目标,并进行相应的分解。KPI是BSC的落脚点,是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目标的关键业绩指标。BSC与KPI的区别,就如同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政府的行为)与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市场的行为)的区别;也如同经济学领域著名的“结构主义”与“华盛顿共识”,前者强调政府的作用,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而后者强调市场的作用。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说明了两者的结合可能性,即政府与市场的“双轨制”是可行的。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并存,两者又能识别协调增长,这就为我们在绩效考核上找到了现实的参照物,BSC与KPI是可以相容的,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企业不要因为使用了BSC绩效考核工具而排斥KPI的落地。
2、BSC考虑了人的因素,而KPI关注的是事。从麦格雷戈提出的X理论、Y理论到威廉·大内提出的Z理论,看到了企业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重视组织、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BSC有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学习与成长”,这个指标涉及到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内在潜能转变为企业生产力、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人的行为与情绪与企业业绩的关联度等方面。于是就有了“冰山模型”、“员工胜任力模型”、“多通道的岗位体系”等素质模型在企业的广泛应用。而KPI更多关注主要任务的完成,关注的是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以结果为导向的KPI更是如此。这两者的区别如同领导力的两个维度,即以关系为导向(人员满意)和以任务为导向(工作成效)。
3、BSC具有内在逻辑结构,而KPI指标之间是无序。BSC四个指标逻辑性较强,客户指标、内部运营指标与学习成长指标都是为企业财务指标的达成服务的,员工学习能力的提升又反过来影响财务指标。
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重点看下卡普兰诺顿的<<战略地图>>这本书,可能会有助于理解BSC工具的使用。
最后,如果没有人的参与,BSC与KPI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KPI与BSC是硬性而已,而对于价值观、动机、态度、人的激情等软性东西,如何去考核或引导呢?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对考核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