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一年内两次涨价,这背后有什么原因?
一.台积电涨价引行业不安
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台积电于5月11日通知2023年起全面调涨晶圆代工报价,涨幅约6%,包括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也将覆盖从高端处理器、各类传感器、驱动芯片到电源管理芯片的全部产品线。
台湾经济日报消息:台积电通知客户涨价
这已是自去年8月全面调涨晶圆代工价格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台积电第二次告知客户,准备提高芯片代工价格。
而也就在涨价消息发布的同一天,台积电公布了2022年4月营收报告。
报告显示,台积电2022年4月合并营收为1725.61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89.99亿元)环比增长0.3%,同比暴涨55%,超过今年1月的1721.76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89.12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
目前为止,台积电预计第二季度营收1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21.12亿元)-1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59.34亿元),毛利率预计为56%-58%,再创新高。此外,该公司在大量代工需求的加推动下,仍然维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全年营收增长25%-29%。
《日经亚洲评论》对台积电涨价的报道
作为全球代工的龙头,台积电过去几乎不涨价,顶多取消销货折让,去年8月则罕见传出全面涨价,台积电的“罕见举动”让芯片行业感到不安。
二.台积电就算涨价,也是供不应求?
从半导体涨价情况来看,业界指出,今年首季相对晶圆代工厂,已有不少整合元件厂(IDM)厂涨价10%,主要锁定成熟制程产品如电源管理IC、微控制器(MCU)与第三代半导体相关高压制程产品,至于先进制程产能供不应求,主要是高速运算、高阶的车用网通领域。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则在上个月的财报会上也表示,半导体供应链不平衡的情况仍然存在,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消费电子终端市场方面的需求的确出现衰退,但MCU(微控制器)、电源管理芯片等需求依旧强劲,供应链的整体问题也来自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
业界推测,台积电此次涨价,主要应用应该集中于高速运算与车用等非消费领域,也是2023年能见度较高的应用。
对于台积电的此番涨价,日本野村证券认为此轮涨价代表台积电仍看好需求前景,可解读为台积电认为半导体产业下行情况将呈“软着陆”,并且看好台积电的毛利率可持稳。
表示在资本支出和成本压力下,订单需求还是大于供给,预期台积电今、明年毛利率可各有56.6%、54.3%,每股盈余可各有33.73元、37.16元。
野村表示晶圆代工产业在2023年的需求仍会大于供给,现阶段可留意的是,在扩产、通膨等压力下,市场对于台积电毛利率表现走向仍有所疑虑,然而,台积电在全球科技供应链中具有明显的议价优势,因此,对于台积电毛利表现尚不需担忧。
三.台积电涨价的几点解释
一年之内两次涨价,除了原材料上涨造成的客观实际之外,一些行业人士认为是台积电利润不够了,想要赚取更多的利润。
当然,这样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
2020年,英特尔毛利率达到56%,高通依靠专利,毛利率达到60%;而作为代工厂的台积电,毛利率仅仅达到50%上下。2021年台积电的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了15%,但毛利率也没有实现53%以上的目标。
面对投资者调低预期,台积电将出厂产品全线涨价,也就成了拉升毛利率,维持市场高期望的最快选择。
而从结果上来看,也是如此。
台积电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财报;来源:长桥海豚投研
根据台积电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财报显示,在2022年一季度台积电的毛利率55.6%,略超指引区间上限(53-55%);实现毛利97.7亿美元,环比增长17.9%。
而毛利率提升背后的直接原因就来自台积电的涨价。
除了维持高毛利率,这背后还有台积电调动产能,反哺研发的考虑。
台积电时任全球业务暨营销副总经理陈俊圣曾指出:“以250nm制程投入需要资金为基础,到了65nm制程,需要资金可能是250nm制程的10倍;若是到了32nm制程,则可能是250nm微米制程将近14倍。”
台积电近些年在工艺制程上不断寻求突破,大致就间隔2-3年推出新一代工艺制程,对于3nm的布局,台积电已预计2022年下半年将进行量产,并且计划于
2025年生产2nm芯片。
工艺制程的精进,对应的研发开支必然水涨船高,而对于工艺成熟的制程,尽管广泛地被厂商厂商采用,制作主流电子产品。可对于上游厂商而言,过于稳定的代工价格,无法完全释放代工厂产能。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开拓市场,合理涨价就成了必然选择。
此外,涨价也是应对台积电全球化转型策略的一种选择。
台积电的建厂策略已经从主要在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转向“全球开发”,针对汽车芯片,台积电也可能在德国德累斯顿建设分厂,与博世、格芯等厂商共同争抢市场蛋糕,而建厂需要水、电、人力、工程、机械和高运费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成本。
按照计划,2022年台积电的资本开支为400—440亿美元,为了促进台积全球化策略的转型,维持足额的资本开支,台积电宣布涨价也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