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体验请使用Chrome67及以上版本、火狐、Edge、Safari浏览器 ×

创建银行
创建开票

    遥感卫星应用加速走进生活

    编者:曾颖@芯闻道 阅读571 来源: 中国电子报 2024/04/01 04:13:21 文章 外链 公开

    随着近年来卫星影像分辨率不断提升,星上数据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卫星制造成本持续下探,卫星遥感应用正逐渐拓展“服务圈”。近日,美国一家初创商业航天公司Albedo Space宣布将于明年发射首颗对地观测卫星,2027年建成24颗卫星星座,可提供0.1米分辨率的光电图像和4米分辨率的热图像,具备在轨识别人脸的能力。



    3月26日,《中国电子报》记者在位于北京的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目前也在相关领域发力,有望在2026年左右发射具备在超低轨道对人脸、车牌或更细小目标有精准化识别能力的试验星。“未来,星上数据将变成人们可流动的资产来进行交易,成为提升人们生产生活效率的工具和服务。”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通逵对记者说。卫星应用正加速走进人们的生活。


    图片

    航天宏图女娲星座示意图


    “遥感”加速走进生活,AI功不可没


    城市管理中,卫星配合无人机,通过拍摄图片、获取数据,再通过软件自动处理,就能把一个镇上所有的垃圾找出来,并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垃圾,准确度高达85%;山火预警中,卫星能以十分钟为单位拍摄照片,通过处理分析,及时发现疑似火情火点;气象监测中,卫星对台风发展的路径、方向、中心风力以及准确等级一清二楚,并在台风过境前发布预警,过境后协助损失评估和理赔,长期积累下来的历史数据,还可以为沿海工程选址进行参考......


    卫星遥感,可以对地球全天时全天候“拍照”观测,获取的卫星数据由遥感处理平台处理与分析,时时刻刻、源源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动态信息。


    除了上述商业用途以及特殊行业用途,遥感应用正加速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日一家美初创公司Albedo Space称将于2025年发射首颗对地观测卫星,2027年建成24颗卫星组成的超低轨道星座,可提供0.1米分辨率的光电图像和2米分辨率的热图像,具备在轨识别人脸的能力;每天对特定地面进行3次成像。


    廖通逵表示,航天宏图也在相关领域发力,有望在2026年左右发射具备在超低轨道对人脸、车牌或更细小目标有精准化识别能力的试验星,卫星应用将拓展到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更多消费领域。


    “遥感数据的直接可读性较差,在进行数据加工以形成客户定制化产品时,人工操作效率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卫星遥感的商业化、民用化推广。”在廖通逵看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遥感数据服务结合,给卫星遥感原始数据的处理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最直观的是误判率的降低。廖通逵说,前几年公司尚未应用深度学习算法的时候,图像的准确率只有70%—80%。此后公司加大了人工智能在卫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如今的准确率可达93%—95%。准确率的提升还将拓宽业务范畴。廖通逵说,近年来公司订单的增速不断加快也有一部分人工智能的功劳。


    增强应用服务国际竞争力,离不开低成本、批量化


    “‘低成本、批量化’是民营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迭代要完成的工作!”这是廖通逵在采访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


    图片

    女娲星座卫星发射现场


    近年来,中国航天“商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占全年发射的39%;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商业发射次数与成功率显著提高,“低成本、批量化”是其中的关键驱动力。


    银河航天的灵犀03星是中国首次在轨对平板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将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纪录……这些技术创新让我国民营航天企业持续迸发创新活力,同时也有力推动了“低成本、批量化”的进程。


    图片

    灵犀03星压紧状态


    “造星成本的降低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廖通逵透露,一是元器件的本土化。目前绝大部分元器件已实现本土化;二是元器件等级“降低”,逐步由原来的航天级升级到工业级,价格降低的量级达百倍以上;三是对失败容忍度的提升。我国从原来追求100%成功发射,转变为容忍少量失败,靠商业保险平衡经济成本,这样就能更快发射更多卫星。这样的“降本增量”能显著增强企业应用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2023年7月,航天宏图中标了玻利维亚电磁频谱监测项目,金额为1.6亿元。不久前,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阿布扎比航天城全球生态链首批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国际航天与太空旅游市场......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合作的案例不断涌现,“出海”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热门赛道。


    “现在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商业遥感数据需求的迫切度非常高。”廖通逵说,“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处于快速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遥感影像来帮助开展有关的测绘或测制工作。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自然灾害比较严重,通过天基遥感的力量,能够帮助开展减灾工作,也能凸显商业遥感科技助力的主要作用。”


    廖通逵透露,公司今年手上在投的国际订单有数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中东和东南亚市场。“中国遥感在服务全球化市场的同时,全球化的竞争也能倒逼中国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科技含量。”他说。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视频或图片制作权归当前商户及其作者,涉及未经授权的制作均须标记“样稿”。如内容侵犯了您相关权利,请及时通过邮箱service@ichub.com与我们联系。
     0  0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扫一扫二维码

    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 
    
    
    分享
     0
      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