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释放发展新信号
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出现了全线下跌的情况。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5月15日发布的数据,目前,多晶硅价格已突破所有在产企业现金成本。今年一季度,多家头部光伏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二三线光伏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严峻。
为探讨当前光伏行业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引导行业有序发展,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了“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释放出关于行业发展的新信号。
会议提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并将加强对于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这一表态释放了行业供给侧改革的信号。以Wind光伏指数为例,截至5月22日收盘,该指数上涨4.88%,报3097.31点。
行业遭遇“周期底”?
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出现了全线下跌的情况。以N型TOPCon组件价格为例,据Infolink数据,从1月中上旬的0.98元/W,目前已经降到了0.86元/W,降幅达到12%。
随着价格下行,光伏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落后产能面临加速淘汰。N型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更是推动了行业内部的结构变化,部分头部企业采取谨慎扩产策略以应对周期性波动,而一些跨界进入光伏领域的企业则选择退出或暂停扩产计划,这也引发了业内硅片、电池、组件遭遇“周期底”的讨论。
对此,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因为光伏行业收益较高,增长空间大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光伏产能快速扩张。
2023年,国内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较2019年增加接近300%至400%;在需求侧,国内市场装机消纳有限,2023年,国内累计装机已接近610GW,相比2019年的204GW,增长只有200%,特别是2024年一季度开始,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增长放缓,单看3月份数据,全国新增光伏装机9.02GW,较上年同期下降32%。
光伏产能2023年与2019年对比
数据来源:光伏行业协会
张军涛表示,由于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这也意味着会产生一种预期:即未来装机价格要比现在便宜。因此,出现了装机下降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产业链供需比陡转直下,由2023年,6月的1.02:1转变至去年年末的2:1,由于供需比的失衡,光伏产业链的价格持续下降。2023年硅料(多晶致密料)价格下降约70%,硅片及电池片(PERC 182)价格下降约60%,组件(PERC 182)价格下降约50%。
张军涛表示,硅片、电池、组件确实在经历“周期底”,光伏企业盈利或将触底。值得注意的是,4月以来,硅片、硅料库存问题突出,价格快速下跌,基本跌至硅料厂商的现金成本线,边际高成本产能将陆续退出,实现行业出清。硅片环节,库存快速积累,同时,价格、盈利下行明显,目前基本处于亏损现金阶段,在成本压力下,厂商排产已出现分化,产业链产能出清的前期。电池片环节,由于存在P转N的技术迭代,电池片厂商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导致盈利大幅回落,但N型TOP Con仍有较多工艺优化手段导入,未来将有更多盈利性。
另外,据最新财报数据,今年一季度,多家头部光伏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二三线光伏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严峻。统计显示,63家上市公司中,只有约40%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不足三成。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一些行业巨头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TCL中环、晶澳科技在内的20家企业出现了归母净利润亏损。
行业加速洗牌
N型产能放量是造成组件厂出货量排名重洗的重要原因,N型技术路线正在改变光伏行业格局。
P型电池转换效率已接近理论极限,P型电池领域的光伏强者不再恒强,而N型TOP Con技术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光伏技术路线更迭趋势逐渐清晰。
随着技术发展,N型光伏组件的工艺难度和成本障碍正在被克服,PERC生产线改造为TOP Con产线具有成本节约的优势,为TOP Con组件生产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也明确强调,加强对于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保障国内光伏市场稳定增长,探索通过示范项目支持先进技术应用,转变低价中标局面等。
在市场饱和的环境中,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市场定位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光伏行业需要在保持良性竞争的同时,寻找新的增长点,以避免陷入低利润的恶性循环。不过,多家分析机构认为,长期来看,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幅度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光伏产业竞争加剧、洗牌加速的同时,今年3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罕见出现下跌迹象。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今年前三个月,光伏新增装机45.74GW。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保守预估为190GW,低于2023年,乐观情况下预计为220GW,与2023年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