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体验请使用Chrome67及以上版本、火狐、Edge、Safari浏览器 ×

创建银行
创建开票

    国产芯片发展系列 | 中国芯片进入高质量发展(2011-至今)

    作者:武花静@芯闻道 阅读161 2024/08/13 04:11:04 文章 原创 公开

    2012年,《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到“十二五”末,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要至少再翻一番,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4年6月工信部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一期募资1387亿元,用于集成电路产业企业的股权投资,扶植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投资涵盖了芯片制造、设计和封测等方面,我国芯片产业由此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5年,长电科技以7.8亿美元收购星科金朋公司,成为全球第三大封测公司,拿下了高通、联发科、英特尔等国际大厂的订单;南车株洲宣布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正式投产,在昆明地铁完成调试,意味着我国成功打破国外公司在高端IGBT芯片技术上的垄断。

     

    紫光集团在国开行和华芯资本1500亿元资金的支持下,对国内外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并购。相继在2013-1015年间,收购展讯科技、锐迪科以及惠普。

     

    2016年,大基金、紫光投资长江储存,长江存储在湖北武汉注册成立,并在南京和成都同步建设芯片国际城,大力开发与存储器相关的产业;同年,采用“中国‘芯’申威26010”的“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系统在国际超算大会发布的超级计算机榜单中一举夺冠。“神威太湖之光”峰值性能达每秒12.54亿亿次,成为世界首台运行速度超10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2017年,长江储存一期项目封顶,存储器产线建设全面开启全球首家AI芯片独角兽初创公司寒武纪成立;同年,华为发布全球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

     

    2018年,紫光成功研制量产国内首颗32层3D NAND闪存芯片;同年,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对外展示了我国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三号”原型机。“天河三号”原型机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飞腾CPU、天河高速互联通信、麒麟操作系统,综合运算能力与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天河一号”相当。

     

    2019年,全球首款5G SoC芯片海思麒麟990面世,采用了全球先进的7纳米工艺;紫光64层3D NAND闪存芯片实现量产;2019年合肥长鑫建成的中国大陆第一座12英寸DRAM生产厂宣布投产,国内首款DDR4内存芯片实现量产,并达到了国际主流的DRAM水平;同年,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量产。


    2019年之后,面对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封锁打压不断的现实,中国政府对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发展,积极探索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创新之路。


    2019年,中央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要打造全球半导体产业高地;2020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正式发布,提出要实现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自主可控;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并将集成电路作为重点领域进行布局。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视频或图片制作权归当前商户及其作者,涉及未经授权的制作均须标记“样稿”。如内容侵犯了您相关权利,请及时通过邮箱service@ichub.com与我们联系。
     0  0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扫一扫二维码

    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 
    
    
    分享
     0
      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