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冠国际燕青:精准布局,理性出海
2025年4月9日,由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电子元器件应用与供应链分会(ECAS)主办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出海论坛”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圆满落下帷幕。论坛现场,在分享《铭冠国际出海的布局和体会》时,铭冠国际CEO燕青用诙谐质朴的语言分享了其从"水浒传式"创业到布局全球的二十年实践。这位自嘲"落草为寇"的企业家,以独特的"小人物视角"揭示了中小型芯片分销商的全球化生存法则,为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战样本。
燕青 / 铭冠国际香港有限公司CEO
演讲主题:铭冠国际出海的布局和体会
水浒基因与全球化启蒙
燕青的开场白充满江湖气息:"我父亲酷爱水浒传,给我和弟弟分别取名燕青、燕顺。后来远房爷爷说兄弟俩都'落草为寇'不太好,弟弟改了个斯文名字当了大学老师,而我真就在新加坡'落草'了。"这段家史隐喻了中国企业出海的两种路径——学术化突围与市场化远征。
1999年加入美国芯片贸易商的经历,成为燕青的"全球化启蒙"。"那家公司用世界地图做生意,教会我两个道理:第一,芯片生意的本质是跨地域价值匹配;第二,小公司也能做全球生意。"这段经历塑造了明冠国际的基因——2013年创立时就定下"复制粘贴国际化企业"的目标。
三步走战略:小公司的全球化方法论
燕青将铭冠国际的出海历程概括为"农村包围城市"的三步走战略:
1. 借船出海阶段(2013-2018)
• 在日韩采用"居家办公+高薪本地人"模式
• 用"轻资产"突破语言和文化壁垒
2. 造船出海阶段(2019-2023)
• 建立新加坡、香港、阿姆斯特丹、佛罗里达四大枢纽
• 启用欧美职业经理人团队
3. 舰队出海阶段(2024——至今)
• 形成覆盖三大洲的11个本地团队
• 建立"英文系统+本地文化"的混合管理模式
• 最新成果:印度团队实现200%年增长
"我们像苔藓一样,先在石头缝里活下来,再慢慢连成片。"燕青用这个比喻形容铭冠的成长哲学。
从"求生"到"求胜"的认知跃迁
面对企业出海,不少企业都面临不同的困境和难题,什么时候应该出海?如何出海?小公司需不需要出海?针对这些企业面临的共性困惑,燕青犀利指出当前出海热潮中的三个认知误区:
1. 时机谬误
"当人人都说出海时,机会窗口其实正在关闭。”真正的出海者像1492年的哥伦布,出发时根本没人讨论'大航海'这个概念。"
2. 规模谬误
"小公司不需要等到十亿规模才出海。我们在年营收300万时就开始了全球化布局。"
3. 目的谬误
"出海不是为了响应号召,而是解决具体问题,创造真实价值。"他特别强调:"2024年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出海时机,但很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时机。"
企业出海要做长期主义者
"500年前的大航海告诉我们:所有伟大的远征,起点都是小人物不甘平庸的选择。"燕青提到,出海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事情,小人物和小公司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但是出海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为了出海而出海,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做长期主义者,并且要警惕三种诱惑即: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现金流;过度适应本地化丢失核心优势;为短期利益牺牲长期信誉;
同时,燕青提出,企业出海需要从语言基建、人才策略、风险对冲、品牌建设、合规经营、数字基建、文化融合七个维度去构建,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做出决策,并且不断调整优化,才可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