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体验请使用Chrome67及以上版本、火狐、Edge、Safari浏览器 ×

创建银行
创建开票

    国产MCU厂商超过400家,洗牌在即?

    编者:杨清瑶@芯视点 阅读410 来源: 芯视点 2024/01/31 02:04:10 文章 外链 公开

    从朋友圈看到一个来自芯谋研究顾文军的截图。由图可见,国产MCU的厂商已经超过400家了。老实说,这颠覆了我对国产MCU的印象。因为在我记忆中,国产MCU厂商的数量还是停留在100多家的水平。犹记得当时有人跟我说这个的时候,我还是感到非常震撼,因为想不到这个市场,竟然能容得下那么多厂商。

    但现在400多的数字一出来,直接炸崩了我的脑壳。

    640 - 2024-01-31T100119.978.jpg

    作为一个能几乎用到各种场景的处理器,MCU在过去多年里一直稳步前进。虽然在过去两年里受到全球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多公司积下了很多MCU的库存。但这依然阻挡不了大家对这个产品的热情。这是由几大原因决定的。

    短期逆风,长期看好

    根据Yole在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尽管2022年全球通胀大幅飙升,且众金融机构警告可能出现衰退,但随着供应链失衡的消散以及消费者从强劲的服务市场支出转向强劲的设备支出,MCU市场在2022年仍然蓬勃发展,总体年收入增长25%。如果按照ICinsights统计的MCU在2021年收入为202 亿美元为基准,那么可以得出MCU在2022年的营收规模为252.5规模。

    然而,在过去的2023年,对于MCU厂商来说是极其难过的一年。

    例如最近Microchip的CEO Ganesh Moorthy 就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的客户和分销商在去年第四季度面临的经济环境疲软,导致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收到较低的发货量,因为他们采取了行动进一步降低库存风险。”

    这些情况导致该公司无法在预期时间内运送某些积压订单,同时他对下一季度的公司营收有了很悲观的预期。

    更有甚至,正如我们日前的报道所说,这家MCU大厂突然宣告将在未来停工。Microchip表示,今年3月美国俄勒冈州Gresham 工厂员工将休假两周,不排除6 月再度停工。“业务不确定时期有时会要求团队牺牲,如短期停工,以保持人员充足,避免裁员。产业和业务市是周期性,有上升周期和下降周期,使Microchip 各种商业环境保持稳定。”Microchip CEO Ganesh Moorthy在声明中说。

    与此同时,中国台湾的从业者也认为,MCU短期能见度仍低,第一季宜谨慎以待。从台系MCU厂商的营收状况,盛群2023年第四季营收仍持续衰退,新唐表现也仅持平。展望2024年,市场法人认为,整体产业有望迎来回温,不过,MCU市况订单能见度短,目前仅能确定2024年第一季将为谷底,但是否大幅回温,仍须观察。

    台系法人进一步指出,除订单能见度短以外,毛利率也是一个疑虑。虽然晶圆代工厂降价,使MCU厂的投片成本降低,但来自中国大陆系厂商的持续降价竞争,对MCU厂获利,仍为一大威胁。

    这也正是Yole认为MCU在2024 年预计将保持低个位数增长的原因。

    但是,Yole也强调,受到汽车向电气化的过渡以及车辆网络和高级驾驶辅助的需求推动,互联设备的持续增长以及在互联网边缘开发更多智能设备带来的需求,再加上工业和消费市场的复苏,整个MCU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增长。

    640 - 2024-01-31T100124.354.png

    futuremarketinsights更是乐观预测,2023年,MCU市场总估值将达到309亿美元。2023 年至 2033 年期间,全球市场将以 8.6% 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那就意味着到2033年,全球微控制器单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706亿美元。

    于是,这就吸引了国产MCU厂商前赴后继。

    巨头垄断,国产狂飙

    和大多数的芯片一样,MCU也是一个被少数巨头垄断的市场。

    根据Yole的数据,在整个MCU市场,如图所示,前十厂商控制了93%的市场。其中,前五名厂商ST、英飞凌、瑞萨、NXP和Microchip就控制了81%的市场份额。如果计算前六,则他们的占有率则高达87%。

    需要提醒一下,在Yole提供的这个TOP 10榜单中,排名第十是一家来自中国的本土厂商CEC Huada(也就是现在的小华),他们的占有率也仅仅是1%。

    640 - 2024-01-31T100127.434.png

    由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其实留给整个国产厂商的市场并没有很多,但这也阻挡不了国产厂商深入其中。除了市场以外,这一方面可能与MCU的入门相对简单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MCU从业者告诉笔者,国内其实充斥着很多小团队的MCU公司。这主要是因为某些MCU大巨头的销售在建立了一个关系网和机会之后,就拉拢几个技术出来搞一个产品线,然后直接就可以把原厂商的客户带出来。当然,国内成熟的MCU供应链体系也能帮助不少。

    另一方面,国产替代的需求,也吸引MCU从业者先后涌入其中;此外,RISC-V的横空出世,也让一些业者从这个新兴架构看到了可能;最重要的是,从汕头澄海的玩具、广东顺德的小家电、长三角的电机控制再到华强北的创新产品,让一众MCU从业者看到了机会。尤其是近年来国产电动汽车的异军突起,让本土MCU厂商非常兴奋,并纷纷转向了这个赛道。

    其实,盘点过去多年的本土MCU发展,兆易创新的成功,让大家有了信心,近年来芯海、中微的上市,也坚定了大家的信念。芯旺微的高估值更是让MCU从业者干劲十足。除了通用厂商以外,类似峰迢这种靠着“独门秘籍”在MCU细分市场的呼风唤雨,也让更多MCU从业者看到了希望。

    于是,国产MCU也短短几年间从一百多家飙升到四百多家。

    不过,这些国产MCU大多依然是在低端市场血战,并不能在高端市场撼动市场领先者分毫,尤其是在工业和汽车市场。举个例子,国产空调外机的变频器控制,国产MCU似乎就未能染指。这就使得国产MCU深陷同质化竞争。

    在市场景气的时候,还可能给他们更多讲故事的空间。但是,突如其来的市场崩盘和融资环境不景气、以及一些上市公司加入内卷,正在形成一把悬在大部分国产MCU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内卷之下,洗牌在即

    对于国产芯片,“内卷”是一种常态。如上所述,这在MCU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这种内卷更是达到了另一层境界。例如,国内某上市公司本来在MCU市场就已经非常卷了,但在近来,他们甚至推出了类似996的上班工作制,让很多业者直呼受不了。

    在这种内卷之下,有些厂商也开始受不了了。例如,有人曾表示,国内某32bit 通用MCU厂商在过去一年多里已经辞掉了近三分之一员工,公司核心团队也走了不少人;某上市MCU公司本来想在电机控制市场大展拳脚,但据闻整个软件团队都已经被砍掉;另一个上市公司在过去多年推出了一大堆通用MCU芯片,并签下了海量的晶圆订单,这让他们的库存不可直视。

    与此同时,最近华为海思进入了MCU市场,希望在工业和电机等市场大展拳脚,这会给产业带来鲶鱼效应?或者加速某些MCU厂商的死亡和兼并?笔者未能预测。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当前的环境下,国产MCU,洗牌在即。

    其实从国产MCU的发展,我们可以窥探一下大部分国产芯片的常态。对中国芯片而言,如何跳出低端内卷,往中高端进军,这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首要任务。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权利人所有,其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视频或图片制作权归当前商户及其作者,涉及未经授权的制作均须标记“样稿”。如内容侵犯了您相关权利,请及时通过邮箱service@ichub.com与我们联系。
     0  0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扫一扫二维码

    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 
    
    
    分享
     0
      验证